朕真的不务正业

第三百五十四章 生于斯长于斯,成于斯功于斯(2/6)

大明皇帝支持下的开海新政,仍然在持续推进之中,皇帝新政和张居正新政,共同构成了万历新政,这两个新政是不同方向,是不同人物主导,是相辅相成的,并非对立。

  “户部上会计卷,汇总万历六年钱粮赋税,农六项,计银2080.2万,其中银337.8万银,米2073.3万石,麦587.6万石,草料1414.2万束,木碳2519万斤、炭2259万斤等,商五项,计银223.8万,杂色348.7万,共计2652.6万银,农六项占比78.4%,另外…”张居正拿着一本奏疏,深吸了口气说道:“去岁,京堂毛呢官厂、西山煤局、织造局、市舶司、稽税局追欠等共缴纳利润769.4万银。”

  另外附表是单独会计,是不算在米麦、丝绢布、屯田、马政、夫役、皇庄、税课、马政、盐、茶、冶、船钞、杂色之内,也就是皇帝主持的新政的主要收入,这是上交到了国帑的直接利润,其中已减去了给内帑的分账,是到太仓的现银,可以直接压印银币的现银。

  “陛下圣明。”王国光、张学颜代表户部对陛下做出的卓越贡献,带头唱起了赞歌,数字不复杂,大明皇帝主持的新政的纯利润,占据了国帑总财政收入的22%,这个数字已经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了,可以说,大明国朝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国事,是被皇帝个人养着。

  “陛下圣明。”在王国光带头唱赞歌的时候,廷臣们立刻跟着一起俯首称赞。

  王崇古第一次如此清楚的知道这个账目,他还自诩京堂第一豪奢户,他家一年能有这份纯利的零头,也就是七十万银,那都得挂一个万响的鞭炮来庆贺了。

  万历六年会计卷,朱翊钧都已经翻看烂了,这账本十二月就做出来了,内承运库太监崔敏带着宫里的算盘手,复查了数遍,他已经看过很多次了,他摆摆手说道:“万夫一力,才能天下无敌,这些银子,不是朕赚来的,是大明上下,君臣民一心,共同努力结果,朕怎么能贪天之功。”

  万历六年的财报,会在万历七年三月刊登在邸报之上,主要是这年头复查核实账目,都是手工算的,就是需要这么久的时间。

  朱翊钧不认为这完全是自己的功劳,是大明国力强横,君臣民一心才有如此结果,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人,不能把这份功劳都算在他的头上。

  张居正听完陛下所言,再次俯首,带着群臣再呼圣明。

  贪天之功,这个天是谁?这个天是大明这个集体,可是这个天是不具体的,不明确的,谁来代表这个天,行使权力?自然是陛下,那么功劳自然是陛下本人的。

  就像当初王锡爵在牢狱之中面圣的时候,大声的质问皇帝,民在哪里?百姓在哪里?

  负责决策的是陛下,负责权力斗争的是廷臣,管理天下百官的是京堂,履行朝廷政令的是天下百官,而都说民为邦本,可具体的民在哪里?具体的百姓又在哪里?

  朱翊钧用行动告诉了廷臣这个问题的答案,百姓在哪里?就在头顶上,大明这个集体包含的所有个体头顶上的那片天,就是百姓。

  廷议继续,大多数时候,朱翊钧都遵循廷臣们商议的结果,他就像是个盖章的机器一样,这样看来,好像皇帝御门听政,根本没有用处一样,大明皇帝只需要每日抽个时间,把章盖盖,大明就能稳定运转。

  但只要朱翊钧坐在月台的龙椅之上,廷议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,廷臣们的屁股,就不会堂而皇之的坐在豪奢户的那头儿。

  “这个松江孙氏,去岁居然纳了二十七万银的税?而且,孙克弘还给松江织造局捐了十三万银?”朱翊钧敏锐的注意到了松江孙氏堪称恐怖的纳税额,这不是松江远洋商行的纳税,而是孙